加密貨幣的貪婪與恐懼

一年前大家投 BTC 都疑慮,需要百般勸導;2021 年則變成什麼都想投,不是歸零就是 100 倍。貪婪和恐懼反覆交替,多少人已經忘記了歷史的教訓,4000 種加密貨幣一夕崩盤,3500 種加密貨幣不負存在。如今又有很多 defi 項目在投機的底線徘徊。這就是每天在上演的劇本:

看完這個影片,有一些迷思的部分,除了揪揪鞋幫我們解答了以外,還有很多是我想要補充的:

如何分辨專案好壞?

純屬個人心得,我自認為已經很開放,NFT 產業、GameFi、Mime,相關幣種都有買過。但我絕對不會碰 BNBH ,除非是要拍搞笑影片,當作是取材用。要如何避免買到雷,先問「10年之後這個幣會在哪?」

  • BTC 與法定貨幣對做,全世界有共識
  • ETH 不論是 NFT 或是 Defi 都還有很大的應用市場
  • NFTs 目前買的不是作品本身,而是幣圈文化的歷史定位
  • SAND 背後遊戲公司強大, Metaverse、GameFi 有想像空間
  • DOGE 因為 Elon musk、幣圈經典 mime coin

比較以上的幣,再去想買 BNBH 的原因:

  • 能賺錢
  • 介面太精緻?(並沒有)
  • 遊戲太好玩?(並沒有)
  • 有大神、知名公司帶動社群發展?(並沒有)

雖然投資加密貨幣,已經會被定義「有點瘋狂」,但就算在這個瘋狂的產業,還是可以區分出「投機」跟「投資未來」。但老實說,大部分的專案起步都是很撲朔迷離,很難區分出好壞,通常是一波上漲,才去分析原因。就像是 NFT

話說 NFT 什麼鬼,一張 jpeg 這麼貴?

例如 NFT 早在 2017 年就有了,只是那時大家還沒意會過來,而 2020 年 NFT 爆發時,我甚至還覺得那種網路上的圖片有什麼好買的?當一直看到不懂的領域,穿越牛熊,就要開始思考是不是想錯了?

畢卡索的畫一幅畫雖然是天價,但你找高手繪製一模一樣的,大部分的人都分辨不出來,那為什麼一張是天價,一張一文不值?我的解讀是,大家買的是歷史價值,而 NFT 很簡單的解決了這個問題,你現在買了 NFT ,被區塊鏈紀錄,一百年後大家都還是會認得它,被紀錄在古老的區塊中。

世界上第一幅 NFT、第一個虛擬地產 NFT,第一個 XXX 的 NFT,只要有足夠的集體意識、或是傳達理念的 NFT(女權、平等),在數年後,確實可以想像有很高的價值,所以今年初我就漸漸放下成見。

在 NFT 這個認錯的過程,慢慢接受 NFT 的定價,雖然晚了很多步,但沒關係,區塊鏈項目太多了,只要不採雷,處處是機會。

投資報酬率真的這麼高嗎?

如今社群媒體讓人壓力真的很大,每天看到有人報酬率 1000%,流動性挖礦年化 60%,好像今年沒賺個兩三倍太弱。大部分的人都只投入一小部分,歸零不可惜,但是爆賺一定要讓你知道。你很容易被這些數字沖昏頭,然後在眾多項目中汲汲營營找獲利的可能性,一不小心就遇到 BNBH 了。

明星項目就不會 Out?

事實是,時間一拉長,大部分的幣都會變成壁紙,就算是那些很看好的明星項目(2017年 IOTA、Dash、Augur),現在都只是載浮載沈。更何況是 BNBH 這種類似資金盤的項目了。

事實是,部位一放大,身家賭進去,少數人成為英雄,但大部分都會虧損,承受不住虧損,賣在最低點。

明牌真的有這麼香嗎?

新聞、 Youtuber、專欄、親朋好友,是我們得到資訊的地方,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它們要介紹某些山寨幣,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在買?是不是因為最近上漲很高?是不是它們靠這個項目賺了很多錢?還是這是他做了很多功課,將每個項目深入分析並精挑細選得到的結論?

我有回測過追高的加密貨幣策略,每小時搜索 Binance 動能(上漲幅度)最高的幣持有,效果出奇的差!這篇文章你要是看完什麼都忘了,只要記住三個字:

不要 FOMO (Fear of missing out)

你需要的不是信仰,而是系統!

除了 BTC 和 ETH ,我想不到一種幣可以好幾年長期穩定上漲,假如你真的要買這些山寨幣,與其相信任何一種幣,或聽親朋好友說,應該要制訂整體計畫:停損點?每一種幣持有的部位上限?探勘新的幣種的方法?要是這些都沒有規劃,加密貨幣對你來說,就只是變相的大型賭場而已。

很多人都說百倍報酬,但事實是他們也沒有投入 100% 身家,那百倍報酬基本上都是喊好玩的,總淨值可能沒增加多少。將 1 元變成 10 元很簡單,但是將 1000 萬變成 1 億就很難了。假如你跟我一樣,80% 以上得資產都在加密貨幣,你要的不是百倍幣,而是一個方法「知道要投多少到百倍幣」讓資金在以穿越牛熊,在可控的風險下成長。

這些內容可能就可以再寫很多篇了。

最後:投資而非投機

我知道這句話用在加密貨幣有點搞笑,但確實有它的道理,當你真的擺脫了價格上漲下跌的束縛,將區塊鏈徹底體驗過一遍,不論是好的壞的,才越能辨識專案好壞,才能真正看到它在未來的價值。

FinLab - 韓承佑

嗨大家好,我是韓承佑,FinLab創辦人,畢業於巴黎薩克雷大學資工博士,目前擔任臺灣量化交易協會 學術顧問、台北商業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 創業技術顧問與上市科技公司 量化交易顧問。當初,我喜歡寫程式、無意間因為軟體比賽接觸Fintech,從此開始了財經跟程式的學習之路。我們成立 FinLab 量化投資部落格,用自己研發的軟體,對台灣股市做大量快速的實驗。希望可以在量化投資的路上,當大家的「武器製造商」!